安徽省政协香港地区委员吴志斌:科创是深化皖港合作新突破口******
中新网合肥1月14日电 (记者 张强 吴兰 张俊)“目前,安徽省正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车道,努力成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在此历史发展的契机下,要深化皖港两地的经济文化互动合作,科创必然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更是开创皖港合作的新面向。”安徽省政协香港地区委员、安徽省侨联副主席、香港安徽联谊会总会常务副会长吴志斌14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当日,安徽省“两会”继续在合肥市举行。作为“老委员”,吴志斌坦言,五年的委员任期,让他从对安徽感到陌生变得熟悉与亲切,从一位对安徽的旁观者、欣赏者变成了安徽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从最初的荣誉感变成了一种自觉的、沉甸甸的责任感。
过去五年,作为安徽省政协委员,吴志斌共参加了皖港活动逾百场。三年的疫情,让港澳委员来皖履职增加了很多困难,但吴志斌2021年至2022年之间仍克服困难,每年都二次返皖履职交流。
履职期间,吴志斌积极参与安徽省脱贫攻坚,设立的“吴国修端仁教育基金”五年来资助了二百多名贫困中学生升读大学,扶贫助学与扶贫消费总额逾百万元。
同时,吴志斌还深入安徽九个地市,推动各地市在港成立地市级“同乡联谊会”,2022年底“香港合肥同乡联谊会”正式成立并运作。“我觉得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履职的初心、心中的责任,有信念,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今,参政履职的工作让吴志斌成为一名“新安徽人”,不仅自己在安徽置业,更动员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女儿到安徽创业。
在今年安徽省“两会”上,吴志斌根据安徽发展动态,重点关注皖港科创交流合作,并积极建言献策。
吴志斌说,皖港科创合作有基础有政策。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为全国第7位,并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合肥和立志建立“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香港,具有高度的战略重叠性。皖港两地从技术发展的资源储备、创新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及人才吸引到企业落户等方面,都有相同的策略性谋划和施政目标。
为实现皖港两地在科技创新的多、深、广的合作交流,吴志斌建议,安徽应建立省级科创统筹领导小组,制定专门与港交流、协作的相关机制,弥补皖港长久以来的互动欠缺,针对性设立皖港科创基金,实现和培育有深度、有专题、精细化的科创交流活动。支持鼓励两地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同时,应发挥省级国有公司、在港窗口公司(香港黄山公司)、民营在港企业的主体性作用,深入洞察两地合作的“契合点”,尤其是在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方面,着重结合香港特区政府对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引进相关企业项目,完善两地科创生态圈。
此外,要实现人才和项目的互动互联,其中在港安徽政协委员在发挥履职双重作用的同时,更要进一步起到“双面黏合”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皖籍海归和港漂科创、金融人才落户香港,成了香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新生力量。安徽省需调动且发挥这一批人才的积极性,创立多领域、多面向的人才交流合作项目,定期举办人才项目峰会和考察活动,以国家级科创项目计划为主导,联合两地高精尖人才团队,以实现人才、资源和项目的互认、互动、互赢。(完)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90后“北京明白”高健:口令背后是压力和责任******
“我是北京”、“北京明白”
对于28岁的高健来说
重复了成千上万次的“简单”的口令
并不“简单”
他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北京总调度
调度工作,每一句口令的重要性
与简单与否、时段的关键与否都没有关系
不管任何时候、任何任务
都以最高标准、最佳状态
面对全区各号,面对任务
对于高健来说
调度工作所下达的每一句口令
都离不开前辈们的支持
离不开长城、天河、曙光、华山、天路等各个点号
正因为有各方支持
才能让“北京明白”这一句句调度
自信沉稳
才能保证任务圆满成功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总策划
战 钊 宋雅娟
编导组
宋雅娟 蔡琳 金赫 张佳兴 肖春芳 武玥彤
记者
章文
本期编导
武玥彤 蔡琳 宋雅娟
制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特别鸣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706所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中国宇航学会 光明网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